内容页搜索

一、圩堤修筑

元荡村域属低洼圩平原类型,有民茂圩、港西圩、东畔圩、中底圩、进字圩等21只圩,历史上频遭洪涝灾害。

民国年间,碰到洪灾和圩堤坍塌,由圩甲、车户(车场头)发起召集,按土地面积分摊出工修筑。民国38年(1949年)7月,元荡村域遭遇大洪水,低圩田块不同程度受灾,收成在两成以下的有406亩,25成的562亩。1950年冬,元荡村域内开展以修复圩堤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。村成立民工小队,对遭到洪水冲毁的圩堤加筑修复。1951年,村民利用冬闲季节,加高加宽堤顶,以防洪排涝为主。19547月,元荡村域遭特大水灾,圩堤圩岸遭大水损毁。冬季,初级社发动群众组织劳力,集中修复被大水毁坏的圩堤,并加高加固圩堤。19589月,莘塔人民公社成立后,元荡村域开展土地平整、修筑沟渠坝、挑平坟墓、搞好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。是年,五一大队掀起大搞小型水利工程运动,结合整田组成各种水利专业队、青年突击队,吃住在一起,实行劳动、生活军事化。1970年,南灶大队响应毛泽东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,在元荡西侧围湖造田,围垦面积80亩,种植水稻、蔬菜和瓜果。既保护圩堤粮田,又增加种植面积。19711月,五一大队与邻近的新庄大队一起,围垦倪家路荡,围垦总面积600亩,其中属五一大队400亩,种植水稻、蔬菜和瓜果。19763月,五一大队与西岑大队一起,结合消灭钉螺,围垦任家荡,围垦总面积150亩,其中五一大队100亩、西岑大队50亩。在增加水稻产量的同时,也使沿荡四周的圩块成为联圩状态,在抗洪排涝中发挥作用。1977年起,莘塔公社(乡、镇)、芦墟镇、汾湖镇、黎里镇在元荡村(荡西、西岑、南灶3村)沿元荡及航道沿线的圩堤,逐年用块石做护坡。至2016年,元荡村共建成石块护坡15400米。

二、沟渠开挖

50年代初,农田沟渠分布杂乱、零散,农户各取所需,不成系统,排水与灌溉之间矛盾突出。19589月,人民公社成立,农田大搞基本建设,大面积圩田进行疏浚和开挖沟渠,解决农田排灌困难的矛盾。60年代中期,五一、西岑、南灶3个大队结合土地平整,修筑排水渠道。60年代后期,随着抽水机船的增多,陆续修筑部分进水渠道。70年代,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,田间沟渠讲究配套,排灌分开,并在大一点圩区建一条总排灌渠,便于排灌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荡西、西岑、南灶3个村,每年都组织劳动力对原有沟系进行清理和疏通。198912月,荡西村有进水沟564.9千米,排水沟337.5千米,机耕路185.3千米;西岑村有进水沟365.1千米,排水沟273.7千米,机耕路193.6千米;南灶村有进水沟235.3千米,排水沟133.9千米,机耕路92.8千米。1998年,农村实行土地确权登记后,逐步实行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,大部分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和开挖鱼塘。2000年后,民营企业增多,部分农田被建成工业小区,连片种植水稻面积不多。原有水稻田的排水灌溉沟渠废弃或无法使用。至2016年,元荡村域的沟系渠道大多不复存在。

三、农田排灌

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段时期,农田排涝、灌溉全部依赖人力水车、牛力水车、风力水车(简称三车)。1956年,五一高级社有三车”90部。19594月,五一大队有牛力水车63部、风力水车92部。1962年,五一大队有牛力水车15部、风力水车41部,西岑大队有牛力水车10部、风力水车22部,南灶大队有牛力水车8部、风力水车28部。70年代起,农业排灌机械逐渐替代三车1976年,五一大队有牛力水车11部、风力水车26部,西岑、南灶大队无三车1979年,元荡村域内无三车

1980年,五一大队有排灌动力机械1477千瓦,其中柴油机435千瓦、电动机1042千瓦; 西岑大队有排灌动力机械1053.6千瓦,其中柴油机217.6千瓦、电动机836千瓦;南灶大队有排灌动力机械544.6千瓦,其中柴油机217.6千瓦、电动机327千瓦。1983年,荡西村有排灌动力机械26205.4千瓦,其中柴油机5102.4千瓦、电动机21103千瓦;西岑村有排灌动力机械1565.6千瓦,其中柴油机217.6千瓦、电动机1348千瓦;南灶村有排灌动力机械1074.6千瓦,其中柴油机217.6千瓦、电动机857千瓦。1998年,农村实行产业结构调整,大部分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和开挖鱼塘。2000年后,民营企业发展较快,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。至2016年,元荡村灌溉面积678亩,农田排灌由承包大户自行安排。